2020年3月20日,跨河大桥顺利贯通,标志着由江西中煤承建的肯尼亚C81公路项目即将“大功告成”。这是一场耗时近5年的“荒漠之战”、攻坚战。
战地荒
肯尼亚C81公路项目全长135公里,贯通加里萨郡与马多加希,是改善百姓出行、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民生工程。业主要求该项目参照美国质量规范标准建成一条精品公路。2015年11月,由江西中煤中标建设。
项目位于肯尼亚东北省的加里萨郡,属赤道荒漠地带,终年气候炎热,年均气温达33°。
当地居民多为索马里裔穆斯林游牧民族,以宗族为界限划分为主要部落和数个部落共存,常年发生部族冲突和纷争。而项目正处于两个部族的交界处。
地理环境恶劣、文化价值不同、风俗习惯迥异、语言交流障碍,安全形势复杂成为施工的头道难关。之前,有一家伊朗公司因此原因,仅修了12公里就被迫放弃该项目。
项目经理戴隆沛带着几个小伙子第一次站在这片土地上时,一脸茫然,陷入沉思。
“既然站在了这里,再难也要啃下这块‘硬骨头’”。有着十多年海外经历的戴隆沛凭着一股倔劲,怀着选择了就绝不轻言放弃的信念,带领大家说干就干。
成立安全领导小组,建立安全应急预警机制;开展周密细致的安全教育培训和心理疏导;加强现场施工员进行安全技术交底,安排专职安全员进行安全巡逻,并联系当地安保局,尽最大努力加强安全保障工作,确保员工的人身安全和项目财产安全;一个月内完成了营地建设。迅速建营地、全力保安全。这是项目部打响攻坚战的第一道对策,为后续施工建设提供了先决条件。
战石荒
碎石,是公路施工的“主料”。看似平常事,但对C81项目来说,可谓“一石难求”。
在C81项目部,有一张圈圈点点、标记得密密麻麻的地图,这就是项目寻找石料的“作战图”。
起初,为了寻找合格的碎石,戴隆沛和商务经理张飞带着地勘专业的同志每天驱车寻找,因勘察路途遥远,车子经常爆胎,总有几个夜晚不得不在荒漠里度过。大家嘴里的“寻石囧途”,以营地为中心,辐射周边16万平方公里,几乎遍及了肯尼亚近三分之一的土地。
“这里好像是玄武岩。”在距离营地175公里的依索罗洲波吉村地段,终于有了“可靠”发现,大家为之一喜。
经采样分析,岩石强度不够,戴隆沛语气沉重地说:“C81的沥青混凝土试块一定要60℃的水温浸泡24小时后进行压力实验,合格后才能达到业主及监理所要求的强度。这样的石头,根本不达标!”
无奈,戴隆沛只能又带领团队重新出发,踏上漫漫找石路。
功夫不负有心人。项目部终于在距离项目沥青搅拌站500多公里的地方找到了合格的碎石场。
“记不清打了多少个孔、挖了多深的洞,也不记得多少次满怀希望,又收获失望。”想起当年找石的情景,项目部的同志们不住感叹。
战水荒
2016、2017,连续两年雨季干旱。
物探打井勘查,二三百米深的水井不出水。
地毯式探查打到了水,但每口水井一天出水量仅150-180 立方米,杯水车薪。项目施工再一次陷入了困境。
“老天爷”似乎故意在考验C81项目部一班人。
肯尼亚C81项目大圆盘实景。
面对困境,C81项目部的每一个人都挣扎过、犹豫过,但最终都选择了激流勇进、逆行而上,用一道道锦囊妙计,解决了一道道难题。
科学设计施工路线图。考虑到施工原材料的运输方向及沥青混凝土能够及时到达各个施工点,项目部以营地为中心,在项目K46+000处建立沥青搅拌站及碎石加工厂,这样不仅可以及时接收各处运来的原材料,也能够确保沥青混凝土在2小时内进行摊铺。
细化时间节点任务表。连续两年的干旱和设备资源紧缺,让项目工期滞后了很多。“要想赶上工期,就必须逐一分解、定个小目标,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赶上去!”戴隆沛在生产调度会上下了硬任务。就这样,项目部完成了一个又一个“小目标”,从0公里到46公里,从46公里到103公里,再从103公里到标尾贯通,仅用了一年的时间。
项目部还制定了“完成100公里沥青路面摊铺、100公里基层、100万方路基填方”的“三个100”计划。
变废为宝增效益。考虑到设备材料运输成本太高,戴隆沛打起了改造利用旧设备的“如意算盘”。他积极向国内有经验的机械师傅咨询学习,成立了一个废旧机器“改装小组”。从自卸车改装水车,到制造混凝土料斗、圆管涵钢筋笼模具、桥梁护栏防撞混凝土钢模和栏杆固定支架等,一件件“宝贝”的诞生,让旧设备焕发了生机。据不完全统计,C81项目通过废旧机器改造,自主制造加工桥梁扶手、钢模等设备,节约成本约600万元人民币。
项目部用镀锌铁管和废旧钢板改装成的桥梁扶手和铁片架子。
或许是江西中煤人的智慧和坚毅感天动地。2018年3月,C81项目所在地久旱逢甘霖,迎来了近75年来特大雨水。项目部当机立断,采用雨季引流囤水的方法,将雨水引流储存,加上水井的出水量,便可满足用水需求。此举,不仅让阻碍施工的“水荒”迎刃而解,还同时解决了当地居民的用水难题。
项目部按照既定方案争分夺秒抢进度。路基施工、碎石加工厂、沥青搅拌站、沥青路面摊铺等班组采用“白+黑”的工作模式,仅用8个月,就完成了目标任务,并获肯尼亚高速公路局当年所有在建项目中施工进度和质量都排名第一的成绩,得到了公路局及当地政府的高度评价。肯尼亚总统乌胡鲁·肯雅塔(Uhuru Kenyatta)还亲临C81项目,为项目摇旗鼓劲。
肯尼亚总统乌胡鲁·肯雅塔(Uhuru Kenyatta)亲临项目现场。
战“心荒”
戴隆沛说,“通过解决就业、改善生活条件,实现民心相通、赢得当地百姓的理解和支持,是项目成功的关键一招。”
解决就业难题。项目在实施过程中,为当地提供了500个工作岗位,先后解决1000余人的就业问题,工人们经过培训掌握了一技之长,成为施工、测量、试验、机修等方面的熟练工。
为了鼓励当地工人积极工作,项目部制定了考核奖励机制,并给予表彰。2019年12月,在项目部年终总结会议上,混凝土罐车司机Peter Namunyu(皮特·那姆余)把“先进工作者”的荣誉证书捧在胸前,兴奋地说:“比起奖金,这个红本子更珍贵,这是对我最好的肯定!”
“看到当地人和牲畜都是在泥浆里舀水喝,我们于心不忍。”张飞说到这句话的时候,眼角有些湿润。在水资源匮乏的情况下,项目部坚持为当地居民运送生活用水。
2018年5月,营地项目部附近发生了一起两车相撞的严重交通事故,项目部立即派出车辆进行救援,和村民一起将受伤人员送到了60多公里以外的 Garissa Provincial Hospital(嘉里萨省)医院,减少了人员伤亡。2019年10月,当地一名儿童不幸走失,项目部立即派车跟村民在周边找了两天两夜,最终找到了孩子;因为交通不便,大家出入工地时,时常会搭载当地的村民出行。村民家里有人生病了,也时常会找项目部借车送人到嘉里萨镇上去看病。
真心换真心,真情换真情。几年的风雨兼程,让大家逐渐了解了这片神秘的荒漠大地,也让当地人对这群带着安全帽的中国人产生了钦佩之心。不论是提供就业,还是捐资送水,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举动,一点一点地打动了当地居民、消除了隔阂、打开了心扉,最终汇聚成决胜荒漠之战的可靠力量。
2019年1月20日,一群不明身份的持枪分子,企图闯入项目部,并和营地警察发生交火。当地村民得知消息后,第一时间告知项目部,为做好安全防御措施赢得了宝贵时间,避免了人员伤亡。
项目施工后期,村民们时常与项目部的人员聊天交流,但凡有聚会吉庆,都会热情地邀请项目部人员参加。
项目部为当地居民提供生活用水。
跨河大桥未建成时,当地人民过河的情形。
跨河大桥贯通实景图。
“没有后不后悔,只有值不值得。对C81项目每位同志而言,这是一笔宝贵的人生财富!”戴隆沛如是说。项目完工后,心中的大石头终于落地。C81项目部全体成员用青春和热血打赢了这场荒漠之战、决胜之战。(江西中煤:陈秀珍)